在社會熱點新聞事件中,總有別有用心者出于博眼球、賺流量的目的,不擇手段進行擺拍,對整個互聯網生態造成惡劣影響。近日,抖音安全中心發布公告,宣布實施熱點內容核實機制,主動對相關人員和事實進行核查。這一創新舉措,將有力震懾各種無底線的流量炒作行為。
從多年前的造謠傳謠的“秦火火”,到編造“小學生法國丟作業”的“貓一杯”,再到偽裝成急救醫生的網紅“老陶有話說”……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一系列造謠事件的出現,公眾愈發認識到“自導自演式造假”行為的危害,治理呼聲愈發高漲。然而,如何迅速進行事實核查,實現“打假”,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兒。就拿這位百萬粉絲的“假醫生”來說,一位穿著手術衣、戴著外科口罩的醫生,在手術室里講急救案例,這種涉及專業知識的真偽,即便是平臺也很難進行辨別。更進一步看,從不法分子造假到形成社會輿論發酵存在一個“時間差”,監管力量幾乎無法將其“消滅在萌芽之中”。種種現實因素疊加,令流量“李鬼”成為了互聯網內容治理的痼疾頑癥,需要創新手段予以打擊。
賬號依附平臺而生,是平臺海量內容的重要生產者,治理網絡內容亂象,平臺自然是第一責任人,有責任有義務建立起正向的信息傳播規則,用制度遏制虛假內容的傳播。此次抖音發布的熱點內容核實機制,包括對以熱點事件當事人身份發聲的用戶,平臺直接聯系當事人進行身份認證;創作者發布的演繹類內容,平臺要求發布者必須顯著標注“虛構演繹”聲明……相較于過去的“發布審核-用戶舉報-再次審核”的被動機制,抖音的這套“組合拳”是主動出擊,以“防患于未然”的態度對涉及社會公序良俗的內容進行核查。這種積極的態度與制度是一個樣板,也是一個方向,各個平臺都應該學習推廣,力爭成為一個監管的“標準動作”,促進短視頻行業的健康發展。
針對一些專業性內容,僅靠一家平臺核查力有不逮的問題,抖音此次也進行了創新,即請求各地相關部門核實或聯動各地新聞機構進行調查。正所謂,“一人計短,二人計長。”任何一條謠言對于社會的影響都是全方位的,因此治理謠言也需要社會各種力量聯合起來予以打擊,尤其是各家平臺之間應當信息共享,降低事實核查的成本。同時,在處罰上,各家平臺也需要實施同一個標準。毋庸諱言,一些網紅大號的粉絲往往上百萬,對于一些平臺而言意味著巨大的流量和利益,也就難以刀刃向內。但是,網絡平臺擁有數億用戶,任何一點內容上的風險,都會指數級放大,帶來不可估量的后果。眼下,中央網信辦已經開展專項行動,整治“自媒體”自導自演式造假、不擇手段蹭炒社會熱點、以偏概全設置話題、違背公序良俗制造人設、濫發“新黃色新聞”等問題。面對如此明確的態度,各家平臺有必要舍“小利”算“大賬”,主動投入人力物力財力進行事實核查,并對觸犯“紅線”者“一票否決”,方能在全網形成震懾,消除不法分子的僥幸心理。
在日常娛樂中,電影、電視劇、微短劇早已融入我們的生活,“演得像真的一樣”本身并不是問題。真假有界,擺拍有“線”,在內容生產中主動進行標注,在內容傳播時平臺主動進行核查,讓娛樂回歸娛樂,讓新聞就是新聞,這種真假分明的網絡世界,對于每一個網友都是有益的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