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3月,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在全國范圍內部署開展為期3個月的制止餐飲浪費專項行動,立標準、建制度,強監管、嚴執法,廣宣傳、重引導,分門別類制定措施,打出一套制止餐飲浪費“組合拳”。(《人民日報》 5月24日)
中國餐桌上有大量浪費現象,這似乎是個頑疾
中國在生活物質并不豐富的年代,大部分人都還沒有解決溫飽問題,所以浪費根本無從談起,現在生活物質豐富了,有的人就走上了一個極端,享受生活浪費點沒有關系。況且中華民族向來是一個熱情好客的民族,主人擔心賓客吃不飽,對于來賓都是傾其所有,“有余有剩”成了理所當然,這也是造成糧食浪費發生的客觀情況。
從小處著手,從細處著眼,以善小而為
我國生活物質從不豐富到豐富,經歷了很多痛處,造成了部分人不僅“好客”更是“好面”,一方面是顯示自己好客大度,傾其所有;另一方面也是顯示自己“實力”,不管不顧,一股腦的全上,這就造成了浪費。
每逢紅白事,都要辦壩壩宴,這往往會造成大量的餐飲浪費,為了杜絕鋪張浪費,要完善村規民約(居民公約),并取得共識,因地制宜規定宴席的桌數、菜品的數量和分量,杜絕大量餐飲浪費現象的發生。
小容量的飲用水,小分量的餐食,減量的席桌,這都是從小處彰顯了節約的傳統美德,主動征求賓客的意見和提醒客人要從節約出發,這些都是主人、店家應該做的。
加大宣傳教育,從源頭上形成節約為美的思想
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,只是在發展的過程中被無情的拋棄了。自2008年起,相關部門相繼發布了《關于厲行節約反對食品浪費的意見》、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》等一系列相關法律法規,各級政府、部門要大力的進行宣傳,助推公民減少食物浪費意識逐步覺醒。要通過宣傳讓老百姓認識到“光盤行動”“打包行為”不是摳搜的表現,是在傳承節約的美德,要大力提倡,這是減少浪費的直接措施。
糧食一頭連著群眾飯碗,另一頭連著國家安全,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不是一句話,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和后疫情時代糧食安全面臨的新挑戰,只有一手抓糧食生產,一手抓珍惜糧食、反對浪費,并且兩手都要硬,才能真正的將飯碗端牢在自己的手里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