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科技飛速發展的當下,AI(人工智能)給咱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便利,但一系列利用AI的新型犯罪,也給社會安全與穩定帶來了嚴峻挑戰。
本人在浙江省辦理的一起涉嫌詐騙案中,犯罪嫌疑人就是通過各種途徑收集大量個人信息,運用 AI 算法進行深度分析,把受害人的興趣愛好到消費習慣,及社交關系到財務狀況,都摸得一清二楚;再通過采集受害人多角度照片或短視頻之后,利用AI 變臉技術已從靜態圖像偽造發展為實時動態視頻合成實施詐騙。更嚴重的是,犯罪團伙甚至能實時替換視頻通話中的人臉,在對話過程中動態調整表情和動作,而現有技術對動態偽造視頻的識別率不足 80%,部分檢測工具在低分辨率或復雜光線環境下準確率驟降至 50% 以下,普通用戶難以察覺異常。
據公安部數據顯示,2025年一季度全國 AI換臉詐騙案環比再增45%,老年群體受騙占比達38%,成為主要目標,單筆最高損失達 620 萬元(上海某企業高管被騙案例)。香港荃灣 2025年4月破獲的詐騙中心,通過 AI 換臉假扮 "美女" 誘導受害人開設虛假電商平臺,每周騙款高達百萬元,涉及跨境犯罪網絡。當前,犯罪團伙通過爬取社交媒體、外賣地址等信息構建 "受害人畫像",使詐騙成功率提升 2.3 倍,而盡管《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安全管理辦法》于 2025 年 6 月 1 日施行,但對 AI 生成內容的 "顯著標識" 標準尚未明確,平臺審核責任缺乏操作指引,技術提供者追責機制也不完善,防范形勢嚴峻。

為有效遏制 AI 變臉電信詐騙的蔓延,切實保障人民群眾財產安全,提出以下建議:
一、完善法律體系,壓實主體責任。參照歐盟《人工智能法》,在《反電信網絡詐騙法》中增設專門條款,明確 "為詐騙提供 AI 換臉工具者,除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外,可處違法所得 5-10 倍罰款,最高不超過 5000 萬元";規定技術平臺未履行 AI 生成內容審核義務的,由網信部門責令暫停相關業務直至整改達標。2025 年底前,由國家網信辦牽頭出臺《AI 生成內容標識管理細則》,強制要求對深度偽造的音視頻添加不可去除的水印標識,如在視頻角落標注 "合成內容" 電子標簽,從法律層面明確內容生產者的標識義務。
二、強化技術反制,筑牢安全防線。推動金融、政務、支付等重點領域強制部署高精度檢測技術,2025年12月底前實現 100% 覆蓋。推廣成熟檢測系統(準確率超 96%),支持其與國家反詐中心數據互通,實時共享新型偽造特征庫。在數據安全管理方面,由國家發改委、工信部牽頭,2025 年底前在金融、醫療行業試點人臉數據 "區塊鏈存證 + 國密算法加密" 技術,確保數據采集、存儲、使用全流程可追溯、不可篡改。企業采集人臉信息時,須采用隱私計算技術,通過多方安全計算實現 "數據可用不可見",違規泄露人臉數據的企業,除承擔民事賠償外,相關責任人依法追究刑事責任。
三、構建多維反詐宣傳體系,提升反詐能力。要通過宣傳提升群眾防范意識,提醒群眾保護個人生物信息,謹慎對待不明鏈接、郵件。針對老年人,在社區、老年大學開展“AI 反詐工作坊”;針對企業財務人員,聯合行業協會開展 “反詐模擬演練”,識別偽造高管指令的常見話術。利用短視頻平臺制作 “AI 詐騙拆解” 系列動畫,還原詐騙分子如何通過外賣信息、社交動態定制劇本,提示公眾避免在網絡暴露人臉、聲紋等敏感信息。推廣“國家反詐中心 APP”的“AI 預警”功能,實時攔截可疑視頻通話。構建起“全民參與、全域覆蓋”的防御網絡,讓AI犯罪無處遁形。
四、深化源頭治理,強化跨境打擊。外交部會同公安部與“一帶一路”國家建立 AI 犯罪情報共享平臺,建立 "48 小時跨境協查機制",共享犯罪團伙的技術特征、資金流向和人員信息,聯合開展系列專項行動,實現對跨境詐騙團伙 "資金鏈 + 技術鏈 + 人員鏈" 的同步打擊,2025 年內力爭聯合偵破至少 20 起重大跨境 AI 詐騙案件。(文/湖南君杰律師事務所許小軍) |